6月18日下午,广州美术学院李清泉教授做客77779193永利官网历史文化学院,在知新楼A1017为同学们带了一场名为“‘一堂家庆’的新意向:墓主像与唐宋墓葬风气之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方辉院长主持,来自学院近百名师生及部分驻济高校和文博单位的学者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李清泉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古时期墓葬中墓主像装饰传统的演变路径:由魏晋时期壁画形式的墓主夫妇正面画像,到五代十国变为石雕、金铜材质的立体三维雕像。接着,他介绍了入宋以后具有墓主像装饰的墓葬考古材料分布情况,并阐述了宿白先生引用《醉翁谈录》提出“开芳宴”的名称来源——常指夫妇和美恩爱,考古材料中出现的“墓主夫妇对坐像”都习惯称之为“开芳宴”。
李教授论述了宋金墓主像与墓葬装饰的影堂化问题。他指出,墓主夫妇像与“一桌二椅”象征意义关系密切,墓葬装饰中“一桌二椅”砖雕形式在宋金依然流行,该装饰与司马光《书仪·丧仪》所记吻合。“二椅”具有丧仪与祭祀中“位”的意味,高浮雕凸出于壁面的桌椅是对灵位的强调,墓主像则是对供奉对象的确切描绘。李教授认为,这种墓葬装饰的流行当是受到了影堂的影响。他引用文献梳理了唐宋时期影堂的存在形式,找出了影堂画像形式和墓主夫妇对坐像之间的联系。此外,李教授还探讨了墓主像位置由西壁演变为北壁的原因,认为这是由观念化的“灵座”方位意识向视觉经验化的转变。并提出唐宋时期墓葬不仅是埋藏场所,更是祭祀空间,榜题、墓志中的“永为供养”、“祭祀之所”、“时思堂”也印证了墓主像与墓葬建筑合为一体,具有祭祀的“纪念碑”象征意义。
李教授阐释了墓主像与宋金墓葬的家宅化的问题。他指出,宋金时期的墓主像不是对影堂的简单模仿,墓葬的装饰题材以家居生活为主,墓主夫妇像是其核心内容,并与四周的宴饮奏乐等画面内容有着联系和互动。并且,所有的墓主夫妇像都为年老夫妇,这些代表祖灵的肖像被赋予了更浓郁的“家”的象征含义,这种形象受到了兴于北宋的肖像画“家庆图”的影响。此外,李教授还探讨了出土墓主夫妇像装饰的墓葬性质,它们都属于夫妻合葬墓,并多为迁葬或改葬的夫妻或家庭合葬墓。以墓主夫妇对坐像为核心的墓葬装饰反映出当时人们理想的和睦喜庆的家庭模式。
李教授还揭示了地下墓葬构造出的“家”与地上的“家”之间的关系。他将墓葬中自称“庆堂”、“庆阴堂”的题记与地上“庆堂”建筑的文献记载相比较,认为宋金时期常见的“先人积善、后人获庆”的因果报应逻辑思想,受到了当时流行的相墓书有关墓葬祸福理论的影响。总结来说,墓主夫妇像反映的唐宋墓葬风气变迁,体现了墓葬祖灵祭祀供养意义的加强,其与儒家的“孝”相结合,子孙后人通过示孝、祭祀和娱悦祖灵的方式获得福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祖灵信仰和正统的宗族、家庭思想观念。
在互动讨论环节,师生们就感兴趣的问题向李清泉教授请教,李教授一一作出了详尽的解答。方辉院长在总结中强调,李清泉教授的研究涉及美术史、美术考古等多个领域,观察视角具体独特,运用了唐宋墓葬诸多考古材料,对文献的掌握更为精深。他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李清泉教授的治学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培养阅读、积累文献的习惯,尝试阐释墓葬形制变化背后的原因,在研究中做出创新和发现。
李清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汉唐宋辽美术考古、中国古代墓葬艺术。先后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与中山大学,2002年、2005年、2010年在芝加哥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进行访问研究。著有《宣化辽墓:墓葬艺术与辽代社会》、《永生之维:中国墓室壁画史》、《济南地区石窟、摩崖造像调查与初步研究》及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译介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著作多部。